拉卜楞寺
全寺共有六大经堂,有众多佛殿,佛殿是僧众诵经和信徒朝拜的场所,较为著名的有宗喀巴佛殿、千手千眼观音殿、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白伞盖菩萨殿、救度母殿、白度母殿、寿安寺、悟真寺、普祥寺、图丹颇章和护法殿等,还有藏经楼、印经院、夏丹拉康、菩提法苑、嘉木样别墅、铜塔、厨房和牌坊等建筑。[3]。
大经堂
编辑
闻思学院经堂是全寺最大的经堂,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一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僧人诵经。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至此,大经堂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10余亩[3]。
前殿楼为大屋顶式建筑,顶脊有宝瓶、法轮等饰物,楼上供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像,楼上前廊设有活佛们每年正月和七月法会观会时的坐席,楼下前廊为本院僧官逢法会时的座位。前庭院是本院学僧辩经及法会辩经考取学位的场所,有廊房32间。大经堂正殿内悬乾隆皇帝御赐“慧觉寺”匾额,内设嘉木样和总法台的座位及僧人诵经坐垫,供有释迦牟尼、宗喀巴、二胜六庄严、历世嘉木样塑像,悬挂着精美的刺绣佛像及幢幡宝盖等,藏有《甘珠尔》等经典。后殿正中,供奉着馏金弥勒大铜像,后殿左侧供奉着历 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及蒙古河南亲王夫妇和其他活佛的舍利灵塔,共14座,右侧为本寺护法神殿。正殿之西为大厨房,内有大铜锅4口,大铁锅1口[3]。
大经堂不幸于1985年4月7日被火烧毁,1987年完成了主体工程重建。新建大经堂保持了原来的式样和风格,采用了先进技术和材料[3]。
时轮学院经堂
编辑
坐落于大经堂右侧,建于1763年,正殿具有浓郁的藏式风格,内供时轮金刚佛铜像。后殿东西5间,南北11间,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七大弟子像,左右供奉着堪布仓、贡唐罗智仓、旦巴嘉措等活佛的灵塔[3]。
医学院经堂
编辑
建于1784年,正殿南北6间,东西5间,殿内供奉药王佛、药师佛和拉科仓的舍利塔,殿前厢廊内绘有人体脉络图18幅[3]。
喜金刚学院经堂
编辑
建于1879年,仿拉萨布达拉宫的南杰扎仓样式修建。1957年失火烧毁,后按原式重建[3]。
续部上学院经堂
编辑
位于喜金刚学院的西侧。建于1941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0间,高达三层,顶层为宫殿式,绿色琉璃瓦覆盖,故称绿瓦寺。后殿内供有弥勒佛铜像和十六罗汉象,左为八大药师佛和35尊仟悔佛,右为第五世嘉木样大师父母的骨灰塔及21尊度母佛像,两侧有铜质无量寿佛1000尊[3]。
续部下院经堂
编辑
位于大经堂东北,初建于公元1737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间,系藏式建筑,殿顶法轮、幢幡俱全,内供密集、怖畏、胜乐等密宗佛像,其后殿供奉一世德哇仓等7位活佛之灵塔[3]。
弥勒佛殿
编辑
亦称“寿槽寺”,坐落在大经堂之西北隅,高达六层,纵深各5间。初建于1788年,1844年由卓尼察汗呼图克图额尔德尼班智达捐资予以翻修,并建金瓦亭。该殿为藏汉混和式结构,最高层为宫殿式的方亭,四角飞檐,上覆盖馏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铜如意,阳光下金碧辉煌,故俗称“大金瓦寺”。殿内供馏金弥勒佛大铜像,高8米左右,两侧供八大菩萨馏金铜像,高5米左右。殿内藏有金、银汁书写的《甘珠尔》[3]。
释迦牟尼佛殿
编辑
位于弥勒殿西边,仿拉萨大昭寺修建,亦为馏金铜瓦屋顶,俗称“小金瓦寺”。该殿高三层,二层内供有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有两根铜质龙柱,释迦牟尼佛像顶供有释迦金佛,高约0.7米,是第一世嘉木样从西藏本堆地方迎请来的,殊为珍贵。第三层为嘉木样护法殿,殿前为图丹颇章,系历世嘉木样坐床和举行其它隆重仪式典礼的地方。寿安寺,系萨木察仓捐资修建的,在时轮学院前面,纵深各5间,门上悬清嘉庆帝御赐用汉、藏、满、蒙4种文字书写的“寿安寺”匾额1面,殿内供狮于吼佛铜像,高13米,另供八大菩萨、十六罗汉。
其它建筑
编辑
2020年11月14日 “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史上最大规模修缮基本完工
贡唐宝塔
藏经楼在萨木察仓昂欠的西面,内藏6万多册经卷,“文革”中不幸遭到破坏,损失很大,经卷移到时轮学院,新藏经楼已重新建成。
印经院在千手千眼观音殿的前面,原属蒙古河南亲王府,藏有大量的经版,在“文革”中受到破坏,文革后得到了恢复和扩充,增添了铸字铜模、铸字机、平台印刷机等铅印设备。
夏丹拉康,在大经堂东北隅,是班禅大师行宫。
菩提法苑,即为僧人辩经场所,位于寺院西边萨哈尔村南。
经轮房,俗称“嘛呢房”,是建造简单之平房,围绕寺周,约500余间,内设经轮。
菩提塔,为铜质镏金,高三层,甚为珍贵,因位于贡唐仓院内,又称贡唐塔。
另大经堂东侧有合离塔,寺院东边有“神变白塔”。原于寺院东边,有牌坊1座,上悬“输财卫国”匾额1面,现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