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黄帝内经》:中医告诉你为什么不能挑食
【原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
五脏本身对五味有天生的喜好,就像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一样。
心呢,它喜欢苦味,适量能清心火;
肺呢,它喜欢辛味,辛能宣肺气;
肝呢,它喜欢酸味,酸能柔肝养肝;
脾呢,它喜欢甘味,甘能补脾养胃;
肾呢,它喜欢咸味,咸能入肾软坚。
这就是五味与五脏之气相通的关系。
我们单拿出来看,“心欲苦”源于中医“心属火”的认知,苦味食物或药材多带有清热、泻火、燥湿的特性,能帮助平衡心之虚火,让心脏在平和的状态下发挥推动血液运行的核心功能。
“肺欲辛”,因肺主宣发,负责将气血津液布散全身,辛味食物如生姜、葱白,自带发散、行气、通窍的特质,能助力肺部顺畅地完成宣发任务,尤其在风寒初犯、肺气不畅时,辛味的疏导作用更为明显。
再看“肝欲酸”,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且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点,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具有收敛、固涩、柔肝的功效,既能帮助肝脏更好地储存血液,又能在肝气过于亢盛时起到柔和舒缓的作用,避免因肝气郁结或过旺引发不适。
“脾欲甘”,是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承担着运化水谷精微的重任,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性质温和且能补益、和中、缓急,就像给脾脏“充电”,能增强其运化能力,为身体持续提供能量。
“肾欲咸”,则与肾“主藏精”“主水液代谢”的功能相关,咸味食物如海带、适量淡盐水,具有软坚、散结、补肾的作用,能辅助肾脏调节水液平衡,滋养肾中精气,为人体的生命活动筑牢根基。
从具体的对应关系来看,每一组“欲”都蕴含着独特的生理逻辑。
所谓“欲”,并非指某一味道越多越好,而是强调恰到好处。
若过度偏爱某一味,反而会打破脏腑间的平衡——比如过食辛辣会耗伤肺阴,过量食用甜食会加重脾的运化负担,过咸则可能损伤肾气。
它本质上是在提醒人们,饮食调理应遵循五味均衡的原则。
我们吃饭不能光盯着一种菜猛吃,而应该每样都夹一点,均衡地品尝不同的菜肴。
雨露滋养万物,不会只下在一处,而是均匀地洒落,让所有植物都能受益。
我们的五脏各自需要不同的味道来滋养,就像不同的植物需要雨露滋润一样。
饮食以调和为贵,只有均衡、适量、合理地摄入五味,让每种味道都能沾到一点,才能同时滋养五脏,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