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憋屈的丞相陆逊,被孙权逼死难成大业

2025-10-24 22:57:00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精彩和动荡的时期。这个时代涌现了众多英雄豪杰,各种著名的战役层出不穷,正是在这场令人窒息的乱世中,才得以发掘出许多杰出的人物。陆逊便是其中一位既具才华亦带有悲情色彩的历史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开始于孙权风华正茂、雄心勃勃的时刻,而陆逊在这段时间内通过两场关键胜仗奠定了自己在吴国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即使如此风光的成就,最终也无法改变陆逊悲惨的结局,他惨遭孙权的逼害而死,饱受磨难。

陆逊,生于公元183年,卒于公元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来自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一个显赫的家族。陆逊的祖父陆纡曾任城门校尉,父亲陆骏在九江任职都尉,家庭显赫为其后来进入政坛打下了基础。年仅21岁时,陆逊便进入了孙权的幕府,成为了其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凭借着吕蒙的极力推荐,陆逊逐渐获得在孙权统治中心的信任与支持。若不是吕蒙推举,他或许无法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局中脱颖而出,得到提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在很多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三国时期,孙权确实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他相信人才,能够合理地用人,选中了陆逊之后,便全力支持他的军事行动,让他施展才华。陆逊在战争中展露头角,尤其是两场著名的战役,一场是火烧连营,另一场是石亭之战。关羽去世后,刘备发起对吴国的进攻,陆逊受命迎战,凭借火攻的巧妙运用,成功击退了刘备的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接着,在石亭之战中,他又大败曹军,巩固了吴国的国防,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地位,因而被升任为丞相。

尽管陆逊在年轻时英明果敢、政绩卓著,然而他的晚年却悲凉至极。陆逊因卷入了孙权子嗣的继承之争,坚定支持太子孙和,结果遭到孙权的猜忌与责罚,最后忧愤而亡。陆逊参与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权力斗争,坚定地站在太子的阵营一方。孙权由于受到谗言的影响,开始产生废黜太子的想法。陆逊多次上书论述嫡庶继承的原则,强调太子作为皇位的正统继承人,其地位理应稳重如磐,而鲁王作为藩臣则应在荣宠和地位上与太子有所区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与和谐。

他在信中恳切地请求来京面见孙权,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使得他与孙权的关系愈发紧张。在这场斗争中,太子太傅吾粲与太常顾谭也多次上书支持陆逊,反对废除太子。然而,孙权并没有听取他们的劝诫,陆逊不仅在这种风波中被孤立,连其外甥顾谭、顾承和姚信等人也因与他近亲近而受到发配的严惩。吾粲因与陆逊有过多次书信往来,最终被捕入狱并被处以死刑,陆逊所经历的悲剧更令人唏嘘。

展开全文

孙权多次派遣使者前去责斥陆逊,导致其心情愈发沉重与绝望。最终,在赤乌八年(245年)二月,陆逊在忧愤之中离世,享年六十三岁。逝世后,家中门第显赫却一贫如洗,似乎与他的辉煌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长子陆延早逝,留下一切希望寄托于次子陆抗,后者虽承袭爵位,亦展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吴国后期著名的将领。

尽管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悲剧,陆逊之子陆抗在任职时的表现以及陆机撰写的《辩亡论》,都显示出陆家的荣耀并未因此而消减。而孙权对陆氏并没有进行惩罚性打击,这无疑表明两家之间的深厚情谊依旧未变。即便在孙权晚年因权力斗争而表现出的昏庸行为,陆家对于他的态度仍然保持了尊重与坚定。后来,景帝孙休继位时,为陆逊追谥为昭侯,以示对他贡献的肯定与尊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