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长廊东段,从邀月门到排云门
颐和园长廊东段,从邀月门到排云门
2015-09-20 07:00阅读:
http://blog.sina.cn/dpool/blog/u/3242927563
颐和园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横贯东西,将分布在湖山之间的楼、台、亭、阁、轩、馆
、舫、榭联缀起来,既密切了湖山之间的关系,也丰富了湖山交接处的景观。
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十九年一份奏折副件中记载大报恩延寿寺门前有往东、往西游廊各一段。各段均有二亭。亭名为“寄澜”、“留佳”、“秋水”、“清遥”。东段二亭之间南接面阔3间的水榭对鸥舫,西段二亭之间南接面阔三间的水榭鱼藻轩。廊西端的石丈亭南北向坐落,廊北侧有山色湖光共一楼。此时,各座建筑均已建成。
咸丰十年(1860年),长廊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剩下11间半。
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垂花门、寄澜、留佳、秋水、清遥4亭、对鸥舫、鱼藻轩、山色湖光共一楼、石丈亭和烧毁的廊子。
邀月门,长廊的东入口,位于乐寿堂院西侧。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垂花门。
长廊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乐寿堂西的邀月门,西止石舫东面的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邀月门”,光绪御笔之宝。
长廊的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亭,这四座亭不仅调节了长廊的节奏,还寓意了春、夏、秋、冬四季。长廊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长廊东西两段又各有短廊伸向湖岸,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水榭。
西北部鱼藻轩连着一座3层小楼山色湖光共一楼。
长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共1.4万余幅。由于经过多次油饰和重画,彩画的内容有了一些变化,但基本上仍是以原来的画法和风格为主,取材有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其中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封神演义》中的故事。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其中许多风景画仿自江南山水,是画师们根据乾隆意图绘制的。
从邀月门到长廊中的第一座亭子留佳亭,共有25间游廊,面阔2.57米,廊深2.27米。此25间游廊内外绘制的人物彩画内容有“刘、关、张桃园结义”、“曹操献刀”、“吕布戏貂蝉”、“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吊孝”、“宝黛读西厢”、“洛水女神”、“风尘三侠”、“文姬谒墓”等。
远眺昆明湖东岸,玉澜堂院落、文昌阁。
留佳亭为长廊东起第一亭,建筑面积21.5平方米,重檐八脊攒尖顶,面南悬有“留佳亭”匾额,寓意春季。
“留佳亭”,乾隆御笔。
颐和园中可见的题字中大多是慈禧御笔,少数是光绪御笔,至于始建清漪园的乾隆,留下的御笔就更少了。
留佳亭北面额曰“璇题玉英”。
“璇题玉英”,慈禧皇太后御笔。
留佳亭内东悬“草木贲华”匾额,下有“桃花源记”彩画。
留佳亭内西悬“文思光被”匾额,下有“悟空战哪咤”彩画。
举报/Report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9
N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