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一个月工资是多少?宋代富到令人发指,明朝穷得被逼卖女

2025-11-17 20:20:57

领工资?那可是一场“硬仗”!

假如你穿越回去当了官,领工资将是你职业生涯中的一大挑战,整个过程概括起来就是:跑得远、等得久、手续烦。

首先去哪儿领工资?总原则是“就近领取”:京官在京城仓库领,地方官在当地的州郡仓库领。

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高官去远点的地方领,小官就在近处领,免得扎堆,如果官一样大?就靠抽签来决定。

特殊岗位的像巡抚、镇守总兵这类经常出差的,就在工作地领。

比如清朝初年,通州是漕运枢纽,粮食都在通州仓,北京城的王爷大臣们都得自己跑通州去领禄米,再吭哧吭哧运回来,路烂得要命,搞得大家怨声载道,最后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下旨修路,这才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其次什么时候领?时间不固定,一月一发或者一季一发都有,唐朝最讲究,分三六九等:中书省、门下省等核心部门(一等公民),上半月领;次级部门(二等公民),月中领;其他机构(三等公民),下旬领,完美错峰!

但这中间会有意外的来临,比如国家没钱了,就拖欠工资;官员急用钱,可以申请预支;打起仗来,更是乱套。

最著名的就是明朝“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俘,瓦剌大军压境,朝廷怕通州粮仓的粮食资敌,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提前给京官发9个月的俸禄! 让官员自己想办法去通州把粮食运回来,顿时,从北京到通州的道路上,车马络绎不绝,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助式”领薪大戏。

地方官更苦逼,天高皇帝远,经常半年甚至一年才能集中领一次。

最后,怎么领?官方流程极其严格,分三步走:第一步:申请。提前一个月打报告,说明本单位有多少人、该领多少钱粮(这叫“底账”)。

第二步:审批。户部之类的部门审核通过,造好花名册,下发一张“符牒”(相当于取款凭证)。

第三步:领取。拿着“符牒”去指定仓库,核对无误,才能把工资扛回家。

就问你麻不麻烦?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没空去? 开个证明,让家人或同事代领;路太远? 花钱雇“脚夫”帮你运回来,甚至形成了产业链;等不及? 脸皮厚的可以跟朝廷“预借”下次的工资。

最重要的问题:到底能领多少?

说了这么多,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古代公务员待遇到底怎么样?

答案是因人而异、因朝而异,第一个看级别: 这没啥好说的,官越大,工资越高,古今一样。

第二个,看岗位,唐朝早期:京官待遇 > 地方官。到了唐朝中后期,地方官反而更吃香!因为他们除了死工资,还有各种“灰色收入”和“地方补贴”。大诗人白居易就特别喜欢晒工资,他在地方当官时,实际收入就远高于规定标准。

明清时期差距缩小,但清代更看重满汉之别,满官待遇一般更好。到了唐代,待遇好,发钱、发米、给田、还配仆人,实发工资经常比合同上写的还高。

宋代:古代公务员的黄金时代! 工资高到令人发指。除了基本工资(正俸),还有职钱、茶汤钱、取暖费、炭火费、伙食补贴、仆人工资、服装费……恨不得连你的马吃的草料钱都包了。各种福利津贴一大堆。

明朝官员是出了名的惨。表面工资不低,但朝廷变着法儿地“坑”你,发工资时,经常不用铜钱和米,而是用大明宝钞(官方纸币,疯狂贬值,形同废纸)、苏木、胡椒、衣服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来抵工资。

所以明朝清官特别惨:正三品的通政使曾秉正,退休后穷得没钱回老家,被迫卖了四岁的女儿。大清官海瑞死后,遗产只有几件破衣服,丧事还是同僚凑钱办的。

清初时是跟明朝学,工资低,腐败严重。到了雍正后,雍正帝大手一挥,搞“高薪养廉”,给京官发双份工资(双俸),给地方官发“养廉银”。这笔钱远超他们的基本工资,一下子就把待遇提上去了。

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

回顾下来,古代俸禄制度简直就是一部活的财政史和管理史,虽然过程繁琐,但古人也把这套庞大的系统运行了上千年。

你会发现,我们现在熟悉的月薪制、年终奖、岗位津贴、异地补贴,甚至“高薪养廉”的思路,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

所以,千万别小瞧古人的智慧,在没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代,能管理好一个庞大帝国的薪酬体系,绝对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