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国父”之称源自民间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被尊为“国父”。一般认为,“国父”是在国民党中央作出决议后才有此尊称的。也有人说是蒋介石首先这样称呼的。其实,孙中山“国父”之称源自民间,最早可追溯到1924年7月20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青年大会上,当时一些青年为表达对孙中山的敬仰,称他为“国父”。
孙中山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一时举国悲痛,悼念孙中山的文章遍布各地报刊。著名教育家卢绍稷在报刊上发表题为《东西两国父》一文:“华盛顿血战七年,赢得美国独立,被美国民众尊为国父。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华盛顿为独立而争,先生为三民主义而斗,四十年如一日,几死者十余次,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氏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自3月20日起,各界民众在社稷坛公祭孙中山,挽联无数,堂庑皆满。其中,《民国周报》全体同仁的挽联为:“国父云亡,白叟黄童齐下泪;邦人多难,凄风惨雨浩伤情。”豫军总司令樊钟秀送的横披当中大书“国父”二字。孙中山革命一生,推翻清廷,缔造民国,深受民众爱戴,其事千古,其人千古。卢绍稷的文章和《民国周报》等的挽联横披,尊称孙中山为“国父”,道出了各界民众的心声,故而倡导伊始,响应甚广,渐臻流传。
羽翼未丰又踌躇满志的蒋介石当时正在东征途中,惊闻孙中山去世的消息,于3月30日在兴宁城召开了追悼孙中山的大会。会上,蒋介石也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一批国民党元老也以半官方的形式称呼孙中山为“国父”。如,胡汉民、谭延闿等人联名发表宣言,表示:“今孙大元帅不幸薨逝,汉民等痛丧国父”。
1929年奉安大典时,“国父”二字的使用更加频繁。迎榇专员林森、郑洪年、吴铁城作《国父灵榇奉移文》《国父灵榇起灵告辞》中写道:“维国父之弃世兮”“于穆国父,功侔汤武”,《公祭总理文》中亦称:“民国之国父兮”。可见,部分国民党要人自发地尊称并尝试在舆论上将孙中山塑造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当时的《中央日报》也多用“国父”一词。
1936年11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七十周年的大会上发表演说,几度提及“国父”:“十一月十二日,我们手创中华民国的国父诞生了”,“我们国父人格的伟大”。此前,虽然已有人在各种场合尊称孙中山为“国父”,但林森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在公开演讲中如此称呼的。
1939年11月,林森领衔石瑛、张知本等人正式提议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并提议将总理诞辰、总理忌辰、总理遗嘱、总理遗教等各项名称冠以中华民国国父,简称敬用“国父”。
国民党为顺应民意,于1940年3月21日在中央常务委员会上作出决议,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3月29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遵行。自此,孙中山“国父”的历史地位得以正式确立,此时距民众尊称孙中山为“国父”已经十五六年。此后,许多叫法也有微妙变化。例如,孙中山临终前的“总理遗嘱”改称《国父遗嘱》,《总理纪念歌》改为《国父纪念歌》,就连原歌词中“我们总理,首创革命”也改成了“我们国父,首创革命”,看似只改动了两个字,但“总理”是政党的职位,而“国父”则上升到国家层面了。
国民政府通令发布后,各地党政机关、民众团体普遍感到在一些不同的场合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是称孙中山为总理好呢,还是称“国父”好?基于此,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父”之称更为普遍。1946年7月2日,国民政府将“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改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凡提及孙中山均改称为“国父”。
在抗战时期,还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插曲:1940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之下成立的汪伪国民政府,为了漂白奸伪身份,一直强调自己是中国国民党的正统,与重庆国民政府激烈争夺一些长期附着于国民党的政治符号,比如策划一系列尊称孙中山为“国父”的活动,打着“实现国父遗志”的旗号,利用“国父”这块金字招牌,干着投敌卖国的勾当,混淆视听。那时“国父”这一尊称,似乎更像是双方政治权力斗争的工具。
作者:袁宝麟
原标题:《孙中山“国父”之称源自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