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阿里、旧阿里:有些事变了,有些事没变

2025-08-15 08:22:43

阿里业务重组与张勇时代的新征程

阿里巴巴的重大改组及其深远影响

5月18日,阿里宣布了所有业务集团董事会成员名单及部分上市和融资计划,标志着重大改组完成[1]。张勇仍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但不再干预具体业务经营[1]。

阿里从大集团转向控股公司,六大业务独立管理,CEO负责经营结果和合规性[1]。新的治理结构中,CEO需考虑多方利益,新任董事会成员多为阿里合伙人[1]。

张勇全面放手淘宝天猫商业集团管理,专注阿里云[1]。他主导“大中台、小前台”战略,推动新零售发展,并收购银泰、大润发、盒马等[1]。

阿里云收入达772亿元,将完全分拆独立,阿里未来不再持股[1]。董事会成员均为阿里集团或阿里云任职人员,确保独立运营[1]。

阿里六大业务集团各有5名董事,总计30个席位,其中16人为阿里合伙人[1]。合伙人制度保障公司方向与价值观不变,多数成员有丰富经验[1]。

吴泳铭担任淘天集团董事长,蔡崇信为菜鸟集团董事长,彭蕾加入本地生活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董事会[1]。他们均在阿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确保业务顺利推进[1]。

蒋凡进入淘天、国际商业、菜鸟三个集团的董事会,展示其能力和影响力[1]。他因创业项目友盟被收购进入阿里,曾是淘宝、天猫、阿里妈妈三栖总裁[1]。

此次调整使阿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业务独立运作,管理层聚焦核心业务,实现更高效治理[1]。

阿里各业务板块的独立与发展

阿里分拆后各业务板块的新局面与挑战

蒋凡的搭档、国际商业董事长J. Michael Evans(白求恩)并非阿里合伙人,此前在高盛有二十年工作经验,2014年加入阿里,负责国际政府关系[1]。Evans担任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董事长有助于拓展全球业务和处理政府、投资者关系[1]。

俞永福以董事长兼CEO身份掌控本地生活集团,他在阿里管理多个业务,高德在他的领导下成为行业第一[1]。饿了么在其带领下收入增长17%[1]。俞永福强调文化改革,推行“四纵四横”战略,并调整工作时间以提高效率[1]。

盒马:预计在未来6到12个月内上市港交所,估值约60亿美元,正筹备Pre-IPO融资[1]。盒马营收从340亿元增至550亿元,亏损收窄[1]。将继续推出新业态并得到阿里支持[1]。

阿里云:将彻底拆分为独立公司,引入外部投资者[1]。一季度营收185.82亿元,同比减少2%。人工智能发展改变云计算市场,阿里云发布通义千问并降价争夺市场[1]。

菜鸟:拟在未来12至18个月港股上市,估值约285亿美元,是阿里巴巴营收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1]。国际业务占总营收超50%,日均跨境包裹量为450多万个[1]。国内业务面临电商成交额低增长挑战,持续优化成本[1]。

国际数字商业:不会快速上市,需继续投入整合业务。2023财年营收同比增长13%,速卖通、Lazada等平台表现良好[1]。Lazada加大补贴和广告投入,增强竞争力[1]。

阿里和腾讯曾是中国互联网两级巨头,但移动互联网机遇多被新创公司拿走[1]。阿里从“one company”转向控股公司模式,解决大公司管理难题[1]。张勇总结“大”本身是最大问题,需要通过分拆应对挑战[1]。

阿里业务重组后的最新动态与未来展望

阿里巴巴分拆后各业务板块的战略布局

阿里巴巴通过一系列重大改组,将各个业务板块独立运营,标志着其从“one company”向控股公司模式的转变[1]。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组织结构,也对各业务集团的战略定位和未来发展路径提出了新要求。

国际商业集团由蒋凡和J. Michael Evans领导,后者凭借在高盛的工作经验为集团拓展全球业务提供支持[1]。俞永福则掌控本地生活集团,在他的领导下,饿了么和高德等业务取得显著进展[1]。

盒马作为新零售业务代表,预计在未来6到12个月内于港交所上市,估值约60亿美元,并正在筹备Pre-IPO融资以增强市场竞争力[1]。尽管过去一年中亏损有所收窄,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盒马仍需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并推出创新业态[1]。

阿里云作为阿里巴巴最具潜力的业务之一,将完全分拆为独立公司,并引入外部投资者以实现长期增长目标[1]。当前云计算市场正经历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阿里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

菜鸟计划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完成IPO,估值约为285亿美元,成为仅次于顺丰的第二大物流科技公司[1]。菜鸟不仅在国内电商物流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国际业务亦表现强劲,日均跨境包裹量达到450多万个[1]。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虽不会迅速走向上市,但也在寻求外部融资以推动业务发展[1]。速卖通、Lazada等平台通过优化供应链和加大市场投入,在东南亚等区域取得了良好成绩[1]。

随着阿里集团逐步分拆为多个独立子公司,各业务板块将在更灵活的管理机制下展开竞争与合作,共同迎接市场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1]。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一次深刻调整,更是对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探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