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万秦腔为什么火了西安

2025-09-10 17:34:11

一个甘肃贫困县的民间秦腔团敢在西安较劲,真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西安是秦腔的最高学府,有厚重的秦腔基础,有数不清的秦腔人才。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县城的民间艺术团敢在老虎嘴里拔牙。没有超人的胆量不行,安万就敢,理由不但充分,而且无可辩驳。

第一,王安万是一个残疾人,他不但是秦腔艺术爱好者,也是一个多面手,吹拉弹唱、打斗念学、生旦净丑,样样俱全,所以他领导的艺术团虽然人才济济,个个都是民间高手,但是他们对王安万团长佩服得五体投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精诚合作,团结互助。所以艺术团走到哪里就火到哪里。

第二,从秦腔唱红西安可以看出来甘肃人对秦腔的挚爱。秦腔发源于甘肃陕西,是西北五省的主要艺术,但是对会宁这样一个贫困的县城来说,人们对秦腔的爱好,情有独钟。会宁是一个贫困县,贫困归贫困,但是会宁县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一个是会宁县的考大学的比例在全国数一数二。第二个是会人虽然房子破烂,家具陈旧,但是大部分人家都有名人字画,十分讲究。再就是会宁县安万秦腔艺术团,他们唱遍了甘肃、宁夏,又唱红了西安,可见这个会宁县的文化底蕴多么厚重。

西部风情杂志

第三,会宁人舍得投入。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一个民间艺术团组织了150多人的艺术班子,服装道具要花钱、人员工资要花钱、灯光音响要花钱,演职人员们要吃、要住、要走,运输搬迁等等,这一切都必须花钱,没有几百万块钱肯定玩不转。你看看他们的道具箱子,几十个精致漂亮的箱子,一字摆开,整齐、气派、高档。安万和他的艺术团舍去的是金钱,得到的是艺术和人民的认可。这次唱红西安完全是义演,不收任何费用。百姓的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自然受百姓的欢迎。

第四,从会宁县安万秦腔剧团的演出成功,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安万本身是一个残疾人,一个残疾人能够干成一番事业,我们健康人为什么干不好一个工作?会宁县是一个贫困的县城,但是会宁县的人能吃苦耐劳,能持之以恒,他们有改天换地的决心。他们种的土豆在全世界是一流的土豆。他们的母亲窖为我们国家干旱地区的用水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他们的教育在全中国赫赫有名,据说会宁县的一些中学高考,大学录取达到了100%。

第五,从安万秦腔艺术团演出的红火,我们还发现了许多细节,比方说把板胡的头把手不叫头把手,而叫做“板胡村长,” 这个名字十分新鲜。他们的报幕员把观众称作“姑舅爸”,让人觉得又亲切又感动,“姑舅爸”是会宁人对长辈概括的称呼,姑姑是爸爸的娘家人,舅舅是妈妈的娘家人,爸爸是自己的娘家人,把三个娘家人合起来简称“姑舅爸”让人感到十二万分地亲切。

西部风情杂志

第六,甘肃不可小看,大家曾记得两件事情不,一个是甘肃高台县的农民拍了一部电影叫做《隐入烟尘》,仅仅上映一个月,票房收入就达到了1亿5千万,把吃官饭的影视大家们搞得没有面子,他们只好用行政手段叫停,让这部老百姓喜欢的电影下了架。

第二个是泾川县三流的足球队把国安队踢了一个3:0,让全世界人民都为之一惊。这一次残疾安万组织的民间艺术团唱红了西安,又让人觉得刮目相看。你如果动脑子想一想,甘肃这个地方不但出艺术也出人才,你绝对不要用老眼光看甘肃人,许多人一说起甘肃,就是作家杨显惠笔下的《定西孤儿院》,或者就是当年兰州军区司令员政委看见的18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的场景,或者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连树皮草根都吃完了的苦难历史。

一个贫穷落后、没有文化、愚昧无知、老实笨拙的甘肃省早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一个超前、出人意料的甘肃正在展示在人们眼前。

作者简介

张也,本名:张玉海。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2月参军,参加过两次核武器试验,荣立过三次三等功,大校军衔,2006年退休。出版了8部著作,写下了1000多篇文章,有200多篇发表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其中有3篇获得过大奖。写过5部电影剧本,最有影响的是100集儿童动画片《狐狸太太》 100集儿童短视频电影剧本《留守儿童》。

西部风情杂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