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该怎么办?
当人的理智脑与本能脑、情绪脑对抗时,败下阵来的总是理智脑,孩子只有回归理性,才能听得进道理。
02 “有笑”陪伴比唠叨限制更有效
一个幸福有趣的家一定离不开3种声音:谈话声、读书声和笑声。
孩子玩游戏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孤独,缺少交流和倾诉对象,其问题行为恰恰是他自救的路,是他在努力弥补内心缺失的爱。如果家长忽视、缺失甚至放弃了在孩子成长关键期中的“生命在场”,自然会在对孩子心性呵护与指引方面缺位。换言之,亲子关系一旦出问题,手机自然会成为孩子的“心灵避难所”。
可见,父母与其想方设法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
小泽喜欢玩游戏,影响了睡眠。小泽父母决定不再说教,而是与孩子沟通,但小泽还是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控制,说明家长应该转变方法。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立马解决,父母遵从孩子的意愿或许是最好的陪伴。
当小泽玩游戏,导致作业来不及写,甚至缺觉时,父母不妨不去试图改变孩子,只在一旁陪着孩子,再见缝插针地说一句:“是哟,每天游戏要闯关,作业也要写,好辛苦哟!”仅此而已。
这是一种高级的陪伴方式——情绪陪伴。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明白,除了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不能做之外,玩游戏是被允许的,烦躁、焦虑等也是可以的,无论出现什么情绪,父母都会陪着自己、爱着自己。爱就在身边,又何必从游戏中寻找呢。
小泽妈妈接受了我的建议:少说话、多做事,在孩子的身后默默地陪伴。小泽与父母相处有了松弛感,他就愿意听父母的建议了。
家里的笑声多了,亲子关系和谐了,教育就有了商量的余地。
学业的进步、家庭的温暖、父母的信任,
能提升孩子的“存在获得感”。
父母做好示范、耐心陪伴、拥有教育智慧,
就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
03 即时奖励,提升孩子的存在获得感
精神卫生学对“沉迷”的定义为,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应用某物(如手机游戏)以取得满足感。
可见,小泽沉迷于游戏,就是因为他在寻求一种满足感,这恰恰是“存在获得感”缺失引起的。
存在感,即被他人关注与认同而产生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获得感,即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物质或精神满足感。
小泽沉迷于游戏,想标本兼治,就要从孩子的内心发展需求出发,提升他的“存在获得感”。
我们发现,小泽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虽然尽力完成,但学业上始终缺乏成就感,很难得到一句肯定。而小泽在虚拟世界里收获了意外的“成功”,这让他欲罢不能。
小泽爸爸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决定花更多时间陪伴儿子。
一天,小泽和爸爸研究一道数学难题,二人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舒眉展目,当父子俩都有了各自的解法时,都开心得跳起来。这一晚,小泽兴奋得忘了玩游戏,这让妈妈很意外。
后来,小泽经常被老师请上讲台讲题,他从付出和努力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回了自信和成就感。
渐渐地,小泽和爸爸妈妈有说不完的话。爸爸周六抽出半天时间带小泽去葵花园赏花,到采摘园采草莓,小泽回家后,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由此可见,父母就是要即时奖励孩子,满足他的心理需要。
此后,小泽每一次主动学习、每一点进步,父母就即时奖励,陪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带孩子烧菜、护理盆花,到奶奶的菜园干半天活,体会生活中细小的、无处不在的美好,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存在感和获得感。
转自/《妇女-女人观天下》2025.04.下36页 总第753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