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道战》家喻户晓,能打能藏的“地下堡垒”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2025-11-15 01:38:18

这是坚持平原抗战的一大“法宝”,

这是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他们因地制宜、出奇制胜,

全民皆兵、同仇敌忾,

让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6月26日本周日下午17:54,《讲武堂》系列节目《胜战:中流砥柱》第七集《地道奇兵》,敬请收看!

本集嘉宾

军史专家 卢 勇

军史专家 左月燃

历史学者 萨 苏

与主持人纪萌一同回顾抗日战争时期

人民军队留下的一场场精彩战斗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广袤的冀中大地上出现了一条“地下长城”,冀中抗日军民在地道中神出鬼没、出奇制胜,上演了一场场人民战争的奇观。《讲武堂》栏目本期节目走近冀中地道战,感受人民战争的伟力。

01

“蛤蟆蹲”发展成“地下堡垒”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八路军走出山区,向东部广阔的平原发展。然而平原地区无险可守,交通网四通八达,八路军借助当地老百姓的地窖躲避日军搜查,这种被称为“蛤蟆蹲”的地窖,就是早期地道的雏形。

面对敌人频繁的袭击和不断的“扫荡”,人们开始摸索更多改善“蛤蟆蹲”的方法。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一些靠近敌人据点的村庄,甚至有了村与村相通的地道。

在冀中军区的推动下,地道和地洞不仅数量增加、规模增大,地道的构造也做了改进,地道不仅和地面上的战斗工事沟通起来,还逐渐与爆炸运动结合起来,开始从能藏、能走迅速向以作战为主的地道发展。

02

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

冉庄在距离河北省保定市西南20余公里处,这里有着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抗战时期的地道遗址。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中陈列的挖掘工具,记录着那个年代挖掘地道的艰辛。

电影《地道战》的主人公高传宝的原型之一张森林,就是冉庄地道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43年,张森林在一次斗争中不幸被捕,日军对他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日军竟将他活埋。牺牲前,张森林留下一首《就义辞》,感人至深。

张森林牺牲了,但是冉庄的地道建设却没有停止。冉庄形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长达16公里左右的地道网。整个村落中,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和战斗工事,构成了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了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03

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伟大创举

所谓地道战,并不是敌人一来,我们就钻进地道,而是采用“三打一拉”的战法,即一打交通沟,二打护村沟,对敌人进行一定的消耗后,第三步才是狭义的地道战,同时配合拉地雷、埋地雷,运用各种手段巧妙与敌周旋。

1945年4月,日伪军对冉庄发起攻击,在第一次进攻失败后,日伪军吸取教训,绕开主街道上的地雷和地堡工事,逐个院子向前推进。然而,无处不在的地雷和射击孔依然让他们寸步难行,不得不从冉庄撤退。

▲冉庄地道战过程

不久日伪军再次依靠火力优势进攻冉庄,他们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推进。进村后,日伪军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躲西藏,盲目射击。和前两次一样,日伪军的这一次进攻依然一无所获。

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伟大创举,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作战区域,显示出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CCTV-7《讲武堂》本周日播出

系列节目

《胜战:中流砥柱》

第七集《地道奇兵》

首播时间:6月26日 周日 晚上17:54。

重播时间:下周一、周四、周六 上午7:58。

下期预告

7月3日,《讲武堂》将播出系列节目《胜战:中流砥柱》第八集《铁军东进》,讲述新四军铁流东进的经典战例,敬请期待!

原标题:《电影《地道战》家喻户晓,能打能藏的“地下堡垒”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