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歷史
主條目:近古基督教歷史
參見: 第四世紀基督教、第五世紀基督教
羅馬正統的建立
編輯
先前主導迫害的羅馬東部凱撒(副皇帝)伽列里烏斯,在公元311年發佈結束帝國東部奧古斯都(主皇帝)戴克里先(他在305年退休,311年去世)迫害基督教的詔書。[33]暫停對基督徒的迫害後,伽列里烏斯統治了東部另外2年,在帝國西部,立場明顯傾向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繼任他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成為帝國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丁大帝由他的母親聖赫勒拿接觸到基督教。[34]在穆爾維大橋戰役的前夕,據說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出現十字架形狀的火焰,並聽到:「這是你克敵的跡象。」(或「靠此得勝」),[35]君士坦丁並吩咐他的部隊在盾牌上畫上此記號。贏得戰爭後,君士坦丁在西方稱帝,[36] 公元313年統一了西部的君士坦丁大帝和統一了東部的皇帝李錫尼頒佈了《米蘭敕令》,基督教獲得合法地位,從此帝國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政府並歸還先前沒收的教產。李錫尼隨後被君士坦丁大帝打敗,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暫時中止。
公元324至330年間,君士坦丁建造了全新的帝國首都,後來以他之名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擁有基督教公共建築藝術,在城牆內包含教堂,並沒有異教的神廟。[37] 根據傳言,君士坦丁在他臨終前受洗。
羅馬帝國的傳統一向為政權與神權合一,君士坦丁接納基督教後,在教會的領導方面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公元316年,他調解了北非關於多納徒派的爭論。更重要地,為了平息阿里烏派的紛爭,他在公元325年召開第一次大公會議——第一次尼西亞會議。君士坦丁建立了一個先例,皇帝必須為了他子民的信仰狀況對上帝負責,因此有責任要維持正統。皇帝因此強制執行教義,剷除異端,並維護教會統一。[38]
君士坦丁的侄子是一位哲學家,被稱為背教者尤利安(又譯「朱利安」),在成為皇帝後放棄基督教,並接受新柏拉圖主義和神秘異教。尤利安影響基督教的發展,重新開放羅馬多神教的神廟,並意圖重建古老多神教信仰的威望。他也參考基督教傳統改善多神教的組織,例如設立主教制度和公共慈善機構(以前羅馬多神教所沒有的)。尤利安在東方的戰役喪生,結束短命的王朝。
阿里烏派和第一次大公會議(325年)
編輯
主條目:阿里烏派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初期基督教的神學家大多認為子的地位低於父,但關於基督的本性以及基督與聖父之間的關係,一直沒有完整的解釋。亞亞歷山大太學派的代表人物俄利根也認為聖子在位階及本質上都低於聖父,即所謂從屬論。但俄利根對於這個問題還提出了「永恆受生」、「與父同永」的概念,《教義史》中記載:「俄利根說「道」(指聖子)有自己的位格,也與父同永,乃是由於父神永恆的旨意而生。」[39]俄利根的神學思想後來引起極大的辯論。
安提阿學派創始者路迦諾門下,曾任亞歷山大包加里教區長老的阿里烏,大約在公元318年提出: 「若說耶穌基督與神有同一的神性,就會於神之尊榮有損。」阿里烏認為聖子是在萬有之先被造的,是受造者中的第一位,之後神才藉聖子創造萬有。強調基督是聖父與人之間的半神(Semi-god),不同於神,也不同於人,只是被尊稱為神,但不真是神。安提阿學派接受阿里烏的理論。而當時的亞亞歷山大太學派,以年輕的執事亞他那修為代表,則認為獨一的真神擁有三個位格(persons,聖父、聖子、聖靈)存在於同一的本體(substance)中。亞亞歷山大太學派認為聖子與聖父同質(homoousios),即同本體論,另一方面安提阿學派認為聖子與聖父本體相異(heteroousia)。[40][41]
在亞亞歷山大太學派和安提阿學派雙方爭執無法平息的情形下,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主導了第一次的大公會議。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公元325年)處理了關於基督論的糾紛,確定聖子與聖父同質,阿里烏主義被斥為異端,並產生了《尼西亞信經》。
但糾紛仍未平息,部分東方教會的主教不承認「聖子與聖父同質」而拒絕《尼西亞信經》。亞他那修接任亞歷山大主教後,則繼續主張「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就是否認相信他而得救並與神聯合」、「基督是從聖父的本質中而生出來的」和「基督與父同質的」。君士坦丁大帝晚年改變了想法,結束阿里烏的流放,反而將亞他那修流放高盧。之後繼位的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更是信仰阿里烏派,使得阿里烏派繼續盛行。阿里烏派共有三個支派:⑴極端阿里烏派-「非同質派」(Anomoeans)⑵政治阿里烏派-「類同質派」(Homoeans)⑶半阿里烏派-「像同質派」(Homoiousians)。[42]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公元381年),再次確定阿里烏主義為異端,重新修訂通過《尼西亞信經》,宣告「聖神(聖靈)具有神性」的信仰,奠定三位一體的神學教義。之後阿里烏派衰微,只存在於日耳曼人中,直到七世紀從歷史上消失。
對日耳曼的宣教
編輯
公元341年,君士坦丁堡教會尼科米底亞主教優西比烏封出生於西哥德的烏爾菲拉為哥德主教,派遣其回到他的故鄉對哥德人宣教。烏爾菲拉為阿里烏派,他在哥德地區近50年的宣教帶來極大的成果,並創造了哥德文字,保存許多日耳曼傳統文化。[43]公元370年,烏爾菲拉由希伯來文聖經翻譯出西哥德文聖經,為第一本以日耳曼文寫成的書籍。
基督教在西哥德中的普及,使得羅馬教會在公元410年西哥德人侵入時得以保存。但狄奧多西一世之後的羅馬皇帝極力對抗異教以及阿里烏派,西哥德人與正統相異的信仰也導致了相關的衝突。
成為羅馬帝國國教(380年)
編輯
公元380年2月2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東部皇帝)與格拉提安(西部皇帝)共同頒佈了《帖撒羅尼迦敕令》,宣佈三位一體的基督教為正統,並為羅馬帝國國教。在此之前的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二世(337-361)和瓦倫斯(364-378),傾向阿里烏派或半阿里烏派的基督教,但瓦倫斯的繼任者狄奧多西一世支持《尼西亞信經》所闡述的三位一體的教義。
公元325年基督教的分佈 公元600年基督教的分佈
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以後,教區的劃分與帝國的行政區域相同。主教按照之前的傳統設於主要城市,負責監督每一個教區。其中五個主要主教具有優越地位,即羅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亞歷山大。他們的權威來自創始的使徒,因此主教是他們信仰的繼承者。儘管名列第二的君士坦丁堡是帝國的新首都,羅馬主教仍然被視為首位。
基督教所能影響的範圍,也逐漸擴及帝國全境,包括巴勒斯坦、敍利亞、小亞細亞、波斯、馬其頓、希臘、義大利、西西里、高盧、埃及、北非、比利時、荷蘭、不列顛等地。整個帝國的疆界南邊以撒哈拉沙漠為界,西邊是大西洋,北邊是萊茵河與多瑙河,東邊是幼發拉底河。[44]
異端裁判與百基拉派
編輯
狄奧多西一世也下令,人們若不相信所留存的「忠實傳統」,將被視為是非法的異端。[45]公元380年,以最早弟兄會形式在西班牙興起的「百基拉派」(Priscillian),因其他主教的排斥而遭到誣告,在384年被判為異端,阿維勒(Avila)主教百基拉與其他6位信徒遭到斬首,後來才得到平反,為基督教歷史首次教會公開迫害信徒的事件。[46][47]
外族入侵羅馬帝國
編輯
日耳曼民族威脅羅馬帝國的北境已有幾個世紀,然而日耳曼民族常被其斯基泰系民族的匈人所困擾,公元376年因匈人自西部中亞細亞侵入歐洲,於是日耳曼人中的哥德人為勢所逼,就越過多瑙河,侵入羅馬帝國,羅馬皇帝瓦倫斯陣亡;其繼承人提阿多修能幹的軍事鐵腕,阻止了哥德族的入侵,使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維持到中世紀結束。而之後的一百年西羅馬帝國充滿痛苦混亂;這期間的;哥德族大肆破壞,宗教人士及婦女都被殘暴對待,教堂及祭壇都遭毀損。西元410年西哥德人在亞拉里克的領導下攻入羅馬城,首善之都竟遭蠻族蹂躪。當時的人都大受震撼,耶柔米震驚地寫下「誰能相信立在得勝基石上的羅馬城竟會毀滅,而她這個國度之母,竟成墳墓?」奧古斯丁在震驚中,完成他偉大的著作《上帝之城》,向異教徒發出控訴。繼哥德族之後,汪達爾人在455年也越過地中海掠奪羅馬城,教宗良一世出面求情,得以免於浩劫。
蠻族攻陷了羅馬帝國的西部各省,包括義大利、西班牙、北非、荷蘭、高盧、不列顛等地。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然而教會仍得保全,許多蠻族接受了基督教,東哥德族、西哥德族、汪達爾族、倫巴特族、法蘭克族,都加入基督教。法蘭克王克洛維因受其妻的感召,也歸入基督教。[48][49]到了500年時,絕大多數羅馬帝國的人,都已經自稱是基督徒。基督教因著不同的神學立場,先後出現了孟他努派、諾瓦天派、多納徒派、神格唯一派、亞流派、湼斯多留派、優提克斯派等流派,帝國政府只在四世紀末確認尼西亞正統派,以維持教會正統。[50]
聶斯脫里派和東方教會的分離(428年-498年)
編輯
主條目:聶斯脫里派教會、以弗所公會議和薩珊王朝
參見:敘利亞基督教 (教派)和東方亞述教會
公元五世紀初,埃德薩學院對於基督論的教導,認為基督的神性與人性為不同的位格(「基督二性連接說」)。這導致瑪利亞無法被稱為是神之母(the mother of God),只能算是基督之母(the mother of Christ)。這種觀點最著名的倡導者是聶斯脫里,公元428年聶斯脫里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亞歷山大宗主教區利羅的反彈。因為當時許多教會已經理所當然地將瑪利亞視為神之母,聶斯脫里的基督論引發了爭論。
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在公元431年召開以弗所公會議試圖處理此問題。以弗所公會議最終駁回聶斯脫里的觀點,聶斯脫里被革除牧首職務,最終死於埃及。許多被迫害的聶斯脫里派信徒逃往接納他們的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薩珊王朝中有許多基督徒在當時與教會的敘利亞分支緊密聯結在一起。薩珊王朝的國教為祆教,並嚴守此信仰與羅馬帝國的宗教(原來為羅馬異教,然後是基督教)區別。不過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薩珊王朝容許基督徒的遷入與傳教,使得波斯的基督徒群體快速增長。[51] 公元498年,聶斯脫里派教會正式脫離羅馬教會,更名為「迦爾底教會」,又稱「亞述教會」,以中亞地區為中心進行宣教,持續發展成為唐朝的景教。
第四次大公會議和東方正統教會(451年)
編輯
主條目:迦克墩公會議和東方正統教會
一性論
編輯
基督一性論: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協調有兩派主張:道肉的基督論(Logos-flesh)以亞亞歷山大太學派為中心,祂的身體本身就是神的形像。道人的基督論(Logos-man Christology)以安提阿學派為中心,強調人性部分。區利羅宣告說基督只有一(That Christ is One),道成肉身只有一性,我們當作一個身體來敬拜。哈納克說區利羅是基督一性說,他卻沒說清楚定義,而是反對聶斯脫里的歐迪奇。[52]
修道主義
編輯
主條目:修道主義
在公元三世紀,許多人過著罪惡的生活,就算是受浸的基督徒中也有許多在追逐世界,為了和他們劃清界限以示區別,又可每天過著聖潔的生活,於是270年從埃及興起了一種新的主義:修道主義。[53]
近古人物
編輯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260年/275年-339年)
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296年-373年)
該撒利亞的巴西流(約330年-379年)
耶柔米(約340年-420年)
希波的奧古斯丁是中世紀中對西方教會有很大影響者,354年生於努米底亞(現今之阿爾及利亞),其雙親是非洲羅馬化了的柏柏爾人。自幼由敬虔的母親摩尼加引導入教,但直到387年才受洗。他極富文學素養,曾在迦太基教修辭學。373年由西塞羅的著作中仰慕上帝的智慧,但對聖經舊約中的「野蠻行為」感到厭惡,故轉向摩尼教(其鼓勵苦修和對基督教絕對虔誠),共有九年之久,然而心中仍有疑問。失望之餘前往羅馬,與柏拉圖學院派哲學家Academics一樣找不到答案而深感痛苦,也放縱情慾於享樂主義之中。他於384年出任皇室修辭學教師,受到安波羅修主教和新柏拉圖主義觀念影響,得以歸回正統,在理性上有了解答,卻脫不去情慾的綑綁。一日他在米蘭的花園,得著指引閱讀手中聖經的羅馬書十三章13-14節「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頓時豁然開朗且得著力量,掙脫捆鎖。388年母親離世,他回到非洲成立苦修社團,391年出任希坡教會的聖職,396年出任公教主教,自此事奉繁多:講道、教牧、主持聖禮、主持慈善事業、代禱、護教、佈道、寫作、研究神學。《懺悔錄》是他早期之作,《上帝之城》是成熟期的作品。他對中世紀與宗教改革的領導人物,有著極大的影響。[54]奧古斯丁的思想其一,重新強調信心的位置:信仰的真正基礎不在乎理性,而在乎信心。理性雖然重要,但要降服在聖經的權威之下。名言「我們沒辦法找到生命的滿足,只有當我們來到父面前,在父的裡面才能夠找到真正的滿足。」其二,對教會的定義:是外表看得見的聚會組織,也是信徒內在生命的連結體;是有形於外的,也是無形內在的。教會也是指上帝所命定及揀選者。其三,關於罪及恩典的問題:自從始祖亞當犯罪後,人就失去行善的能力,結果就是落在罪的捆綁之中,人若要得救,必須倚靠上帝的恩典,而誰能得救?就在乎上帝的揀選了。這些看法仍是教會現今的正統。[55][56]